在喜庆祥和的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沉浸在团聚的温馨与欢乐之中,在这份幸福与祥和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患,2023年的春节,一个16岁男孩因连续熬夜玩游戏而突发癫痫的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关于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健康的警钟。
春节的欢聚与孤独的屏幕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本应是家人围坐、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不少青少年在节日的欢声笑语中,却选择了与冰冷的屏幕为伴,小杰(化名),一个16岁的少年,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在这个本应充满欢笑的春节里,他选择了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孤独。
连续熬夜的代价
小杰的父母起初并未过多干涉他的行为,认为这只是孩子的一种放松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小杰的作息变得极度不规律,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玩游戏,这种无节制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还逐渐侵蚀了他的身体健康,春节期间,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小杰的身体开始发出警告信号——他感到头晕目眩、精神恍惚,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失神状态。
癫痫的突袭
就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小杰在连续玩了近30个小时的游戏后,突然间倒在了电脑前,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家人惊慌失措,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过紧急救治和一系列检查后,医生诊断为“游戏性癫痫”,即因长时间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而诱发的癫痫发作,这一诊断如晴天霹雳,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之中。
网络成瘾的阴影
小杰的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缩影,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成为了许多青少年主要的娱乐和社交方式,这种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
网络成瘾不仅是一种行为上的依赖,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衡,它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和抑郁情绪,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还可能对青少年的视力、颈椎以及睡眠质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
小杰的故事再次提醒我们,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应对。
家庭是第一道防线,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地溺爱或放任孩子;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和治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鼓励和支持开发更多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和应用程序,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预防与干预并重
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事后补救的层面,更应注重预防和干预的结合,具体而言: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加强网络成瘾的危害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
建立监测机制: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建立孩子的上网行为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
开展专业干预:对于已经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的孩子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机构的帮助;
培养多元兴趣: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
树立榜样示范:家长和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
守护未来之花
小杰的故事虽然令人痛心但也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教育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正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时才能让他们远离网络的诱惑健康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守护未来之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